流動的肌膚 流動的金
記不得是什麼時候知道服裝設計師洪麗芬的,只覺得十幾年來常在各種畫展及音樂會上碰見她,成了不熟的熟朋友。真正開始認識洪麗芬,是近幾年的事。三年前,在一個畫展的場合中,她聽說我不定期的開一些書法及書法理論的課,便毫不思索的說要來上課。我起先以為她只是說著玩的。不料事隔一月,她真的來了。
洪麗芬就是這麼一個說到做到,什麼都想試,什麼都想學的怪才。頭幾堂課,我仔細觀察了她的筆路,建議她從顏真卿著手,結果一試成功,她把顏字寫得闊大得很,毫無閨秀習氣。寫了一年多之後,她便忍不住用全開宣紙大膽縱橫起來,十分能得顏字拙重開拓的動勢,大有女中豪傑的氣概。
從她學書法的過程中,我瞭解到她從服裝設計的基礎上,出入純藝術及其他相關活動的過程。她在小學三四年級時,因老師謝榮潘的啟蒙,對繪畫發生了好感;高中時曾隨蕭如松老師學畫;一九七○年代,在實踐家專念服裝設計時,和廖德政老師學習人體素描,又對現代藝術發生了興趣。到了八○年代,她遊學日本,開始服裝設計的生涯,同時也在盧明德及其他當代藝術家的影響下,對當代前衛藝術有了深刻的瞭解。
她領悟到服裝設計與純藝術之間的關係,同時也想在設計以應用或商業為主服裝時,把自己所體認的「現代人與人之間關係」,融入作品之中,讓服裝設計體現一種人文的關懷;同時,她也把這種關懷利用其他的形式,如油畫、拼貼畫,做了一番探討,並把探討的結果,反映到她的服裝設計上去;來回反射,相互交疊,使她成了目前台灣服裝設計師中,最能夠以多種不同方式探索,表現自家體驗及心得的人物。
今年十月,她終於下定決心,把她過去多年來在純藝術上所得的探索,做一總的回顧,認為是她對藝術本質認識的一次「主題曲」式的展現。重點在體現人世人情的不斷「流動」:其中有油畫,也有拼貼畫,有紙漿畫,更有長卷形式的絲綢畫,無不大筆淋漓,彩色瀾漫,風搖電馳,氣勢如虹。在這一批以「流動」為主題曲式的純藝術作品中,她除了探索現代人變易更替的關係之外,更擴展到對變化的社會及環境的關懷。
這次展覽的兩個變奏曲便是來自上述「主題曲」之內: (一)「流動的肌膚」;(二)「流動的金」。
「流動的肌膚」展出她服裝設計的草圖及成品;「流動的金」則展覽她設計的可與服裝自由搭配的首飾與佩飾。二者相輔相成,渾然一氣,都顯示出一種大方自在的流動美。從她的「主題曲」與「變奏曲」中,我們可以看到一個藝術家如何在純藝術的探索與實用藝術的推動之間,取得微妙的平衡。同時,也讓大家認識到,一流的設計,其重要的根源之一,是來自對純藝術深刻的學習與體會。
洪麗芬以大開大闔的氣勢,走出了她自己的路,她大膽多方的嘗試,使她的作品中,永遠保持各種各樣的新鮮活力,從繪畫流動到裝置,到景觀,到服裝首飾設計,到各式各樣的藝術活動,變動不居,隨時流轉,朝向集大成的方向或緩或疾的流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