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台灣新一代的年輕朋友來說。若想從事時尚相關產業。建構起一份對於就業的崇景藍圖並非難事,因爲現今生活周遭,處處有著時尚的痕跡•且隨手可得;但若是回到50年前的台灣,時尚相關產業尚未起步。當時的環境完全無法提供任何想像給正值年少的洪麗芬,甚至是到了聯考選科系時才知道有服装設計這門課程。就像她說道:“台灣的服裝品牌是從我們這一代開始的!
將生活化為裁剪布料的線條,簡潔而又精準,而每件作品俐落的结構。所呈現的也就是洪麗芬的意念,一種,不多不少,剛剛好” 的生活哲學!
一切的的設計原點都是從自身開始,“做衣服最重要的。就是得先滿足自己,洪麗芬說著:舒適感絕對是最優先考量。我自己穿衣的習慣絕非只是將衣物綁在身上,因為衣物穿起來若不舒適,身體也將無法呈現良好的姿態!
在從前的年代並沒有人教我們如何經營品牌,一切都是從實習的過程中經由製衣廠、布廠等…。管道學習而來的的經驗及技街。並透過許多藝文界朋友的薰陶及交流才完整了自己品牌的型塑,洪麗芬邊回憶著:從事服裝設計以來。從没有特別計畫要做什麼或該做什麼,總是憑著自己的直覺前進;如同就讀實踐的求學階段,也沒多想,只是按部就班的照著教授的節奏學習,從不抗拒;行動派的她,認真起來,就只想把一切做到最好;但一切也就是那樣的自然,就像自己生活的節奏,一步一步穩健地前行,流暢卻又扎實。
再現工藝的傳統思維與素材新意象
當時的成衣業除了没有完整的體系之外,原料素材來源更是相當的匱乏,所以洪麗芬經常都得自己創作布料;由於以前在外銷廠的經驗得知,通常大廠過剩的布料均會運往分子尾(碧華街)銷售,而那時並沒多少人知道可以到這裡找布料,所以這個顯少人知的地點為洪麗芬帶來許多與眾不同的靈感,而與眾不同的行事風格也一向是她的特色!
當然,光是不同貨源是無法滿足她豐沛的創作慾,雖然當時布料來源匱乏,但對洪麗芬來說,卻也不失為另類的助力,因為在還末被流行趨勢牽制的環境中,反而讓她的想法可以無邊際的奔馳著,並且不斷嘗試開發新面料的可能性 ;除了在布料上作畫,甚至海邊拾到的漂流物都可成為布料上的綴飾。
就是憑籍著這樣的執念,所以在洪麗芬最初接觸湘雲紗之際,透過手感品鑑,直覺告訴她這是難得的珍品,於是,將曾經只是在老一輩口中相傳的瑰寶,轉化為國際知名的Hong silk,並以自身的生活美學重新詮釋,讓人們能再次的體驗到這幾乎失傅的文化遺產新面貌。
也因為這般與眾不同的原創性,所以造就了洪麗芬至今仍始終活躍於國際舞台上!